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63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761.
张利平  王春红  胡建军 《气象》2003,29(6):46-49
从天气形势、天气特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2001年5月11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冷锋尾部前方产生的对流云团触发的强沙尘暴天气,该对流云团具有超级雷暴单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762.
根据农七师雷达站2000-2002年立体信息回波组合图资料,分析研究了直线状、波动状、弧线状、烟云状和宽带状等5类冰雹型对流云回波带的结构、演变和降雹特征,并给出了观测实例。  相似文献   
763.
利用石河子地区148团数字化雷达资料及有关的天气资料和雹谱资料等,对2000年5月27日发生在奎玛地区的一次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该地区的雹暴的形成、演变、降雹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指导防雹减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4.
通过对各时段闪电出现次数、强度、雷达回波强度及叠加图像的动态分析研究,实现对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测、定位和趋势预警作用。并且设计了对闪电历史资料查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65.
弓状雷达回波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在一次强风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弓状回波,讨论了回波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表明藤田模式也适用于中尺度系统,并指出气旋式运动和反气旋式运动分别出现在逗号状回波的转动头部和尾部。尾部的向前移动方式是传播性的,且与近地层气流的辐散辐合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66.
多波束测深数据系统误差的削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波束数据处理中,系统误差一般很少被顾及,部分文献采用两步滤波法削弱了系统误差的影响,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较差。半参数(非参数)法在系统分析了测深数据系统误差来源以及各误差源间相互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对系统误差进行分解,确定系统误差各贡献成分的函数模型;根据估计点位,结合已确立的模型,计算各贡献成分对系统误差的贡献量;综合各贡献量,获得估计点深度的系统误差,进而在原始深度数据中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7.
陕西关中层状云降雨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金辉  陈保国  罗俊颉 《气象》2004,30(12):53-56
利用探空和雷达回波资料对层状云降雨进行了分类。对稳定性层状云和混合性层状云的各种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为降雨量的估算及高炮、火箭、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8.
利用常规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4年8月13~14日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0414号台风登陆后引发的闽东内陆暴雨是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不稳定度K指数对暴雨预报有预示作用;地形抬升作用和喇叭口地形对台风暴雨分布影响很大;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表明:回波云带的走向与移动方向一致,造成强降水区域集中.  相似文献   
769.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are a major geologic boundary that bisects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separating the low-lying, tectonically active terrains of West Antarctica from the East Antarctic craton. A new comprehensive aerogeophysical data set, extending 1150 km from the Ross Sea into the interior of East Antarctic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inland of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Geophysical maps, compiled from 21 000 km of gravity, magnetic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data, outline the boundaries of several geologic and tectonic segments within the survey area. The coherent pattern in magnetic data and mesa topography suggests a subglacial extent of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400–500 km inland the last exposed rock outcrops. We estimate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 a potential sediment infill in the Wilkes Subglacial Basin to be less than 1 km, based on gravity modeling and source depth estimates from magnetic data. The coherent nature of the potential field and topography data, together with the northwest–southeast trends, define the Adventure Subglacial Trench and the Resolution Subglacial Highlands as a tectonic unit.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he strong similarity of the observed gravity with fold-and-thrust belts suggest a compressional scenario for the origin of the Adventure Subglacial Trench and the Resolution Subglacial Highlands. The complexity and apparent structural control of the Wilkes Subglacial Basin raise the issue of what influence pre-existing structures may have play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system. The previous hypothesis of a thermal boundary beneath the mountains i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with our new gravity data. The apparent difficulties to match our new data with certain key aspects of previous models suggests that a reassessment of the existing uplift models is necessary. We have modeled the prominent gravity anomaly over the Transantarctic Mountains with thicker crust.  相似文献   
770.
风廓线仪探测降水云体结构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廓线仪用于探测大气三维风的分布,当有降水出现时,受雨滴下降末速度的影响,不能直接得到大气的真实风在垂直方向上随时间的演变。风廓线仪与多普勒天气雷达都是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因此对于有降水时的风廓线仪资料,通过雷达气象方程能够获取探测空间附近的降水回波强度垂直剖面结构、云中降水含水量以及测站上空雨滴下降的平均多普勒速度;同时利用雨滴下降的平均多普勒速度对风廓线仪垂直观测资料进行修正,可以得到降水云体中三维风随高度分布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